我最近又翻到格力2017年的财报,利润224亿。别人家公司分红、买地、搞投资的时候,董明珠一句话——五年内不分红,全投进机床研发。那一刻,股东气得快拍桌子,但她转身就进了实验室。
我当时就在想,这事要换成别人,怕是第二天股价就得跌停。可她偏不理,像是下定决心要走一条没有退路的路。
格力要造的是五轴联动数字控制机床。别看名字绕嘴,它其实是工业母机,是所有精密制造的底层基础。没它,连发动机叶片都加工不了。
早些年格力在引进外国机床时被卡得死死的。设备贵不说,连内部结构都不让看。出了故障,还得等外国工程师飞过来修。自家技术员连现场都不能待。那种被人牵着鼻子的屈辱,董明珠在多个场合提过。
于是2013年,她决定自研。每年从空调利润里拿20亿做研发,还公开表示不设上限。(数据来源:格力电器2013年度财报)长期资金市场当时都傻了,觉得她疯了。
结果前五年几乎颗粒无收。车间堆满废零件,核心部件九成要进口,主轴、伺服电机、控制管理系统都被国外企业牢牢卡着。
有一回我看研发纪录片,格力工程师说,他们未解决主轴热变形的问题,三班倒轮流测温度,记录了二十多万组数据。误差从10微米降到1微米。那种精度,意味着你眨一下眼,机器都要算到。
2017年,GA-F500样机终于下线微米,虽然和德国、日本的顶级机床还有差距,但这已经是中国制造的一次突破。(数据来源: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发布会资料)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年,她再一次拒绝分红。那句钱要砸到技术里去成了她的口头禅。
转折出现在2023年。格力推出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主轴转速每分钟三万转,精度0.001毫米。(数据来源:新浪财经2024年报道)这次不只是赶上,而是超过了德国西门子的0.007毫米标准。
然后在2025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拿了金奖。颁奖嘉宾来自德国,现场那种安静有点奇怪。大家都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第一次在高端机床上正面超越。
但最让我佩服的不是技术,而是定价。格力的高端机床,比同档次的德国和日本产品便宜四成。直接把汉诺威机床展的价格拉下了一截。同行戏称鲶鱼效应。这就像你猛地发现,以前高高在上的技术壁垒,其实是被价格和话语权撑起来的。
格力没急着卖国外,先拿自己试刀。压缩机生产线全换成自研机床,成本降35%,效率升15%。后来比亚迪、广汽、宁德时代都成了客户,加工电池托盘、电机壳体的效率提升80%。(数据来源:格力智能装备事业部2024年度报告)
到2024年,格力智能装备收入突破80亿元,机床贡献了35亿,占整个集团利润的近一成。2025年目标是破百亿。
我查完这一些数据后有点发懵。原来那224亿真没浪费。只是普通人没看到的那几年,实验室的废料堆成了小山。
有人说董明珠是赌性太强,但我觉得,她只是比别人更明白,制造业的命根子不在广告,不在股价,而在螺丝钉的精度。
她的选择让人想起一句话:有时候利润不是赚来的,是留下来的。想想那几年中国企业的现实,大家都在讲资本故事,搞轻资产、卖概念。她偏要做最重的那一块。就像在一群玩虚的舞台上,突然有人开始修地基。
而这地基,一修就是十年。我不知道股东后来有没有释怀,但能确定的是,那些当初骂她顽固的人,现在大概都在用格力机床。
看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想问一句:如果当年她妥协一次,那224亿的勇气,现在还找得回来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