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韩国航运巨头韩华海洋的5家美国子公司实施制裁,禁止在中国境内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易与合作。消息一出,韩华的股价急剧下跌。这背后,韩国作为第三方到底做了什么,为何会成为第一个被点名的对象呢?
要弄清楚为什么韩华遭到制裁,我们得先了解美国使用的“301调查”手段。这个工具起源于美国《1974年贸易法》,本来是为了调查别国的不公平贸易,但实际上,它更像是美国用来打压竞争对手、影响他国产业的一根大棒。此次,美国把目标锁定在了中国造船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在全球造船市场占据了近40%的份额,这让美国感到压力。特朗普政府决定从2025年10月14日起,对中国船舶征收额外港口费,并启动了针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全产业链的“301调查”。在这种大环境下,韩华海洋并没选保持中立,而是选择站在美国一方,直接与中国对立。
中国商务部精确指出,韩华海洋的美国子公司“协助、支持了美国政府的调查”,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种“协助”不单单是提供一些数据,更包括向美国提供对中国不利的行业信息,甚至在美国的听证会上积极发言,支持美国的打压行动。这无疑触碰了中国的底线。
韩华的这一立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场战略性的选择。就在宣布加大对美国投资的几个月前,韩华已明确说将退出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它的这一“退”一“进”,意味着它与中国市场彻底切割,未来将重点押注美国市场。更重要的是,韩华早在2024年底就花了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费城的一家造船厂,并公布了高达50亿美元的资本预算,旨在将这个船厂的年产量从不到两艘增加到20艘。
韩华的这一系列举动显然与美韩两国的合作紧密关联。根据美国智库CSIS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作为美韩贸易谈判的一部分,韩国方面已经承诺向美国造船业投资1500亿美元。韩华的动作显然是为了配合这一国家级的承诺,成为这一合作的先锋。
中国此次的制裁不单单是对韩华的惩罚,更是对美国和韩国合作削弱中国造船业这一战略的回应。除了对韩华实施制裁,中国交通运输部还宣布启动对“航运业、造船业和相关产业链安全”的全面调查,表明中国的反击不仅限于外部威胁,还包括了对国内产业链的安全防范。
这项调查显示中国深刻意识到外部打压有时可能通过内部薄弱环节找到突破口,因此,采取“内外兼修”的策略,比单一的外部制裁更具威慑力。中国的反击措施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方面制裁了韩华,警告所有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不要作出损害中国利益的举动;另一方面,精准打击了美国振兴造船业的计划。
有韩国专家分析称,中国的这一反制措施其实就是“双重打击”,不仅牵制了特朗普政府的造船业计划,还针对韩华自身产业链的脆弱环节。韩国在全球造船业中排第二,但它对中国的依赖度非常高,尤其是在船用钢板和稀土等高端材料方面。中国供应的船用钢板比韩国本土便宜10%到20%,而且近一半的进口钢材来自中国,70%用于造船业。对于韩华而言,制裁意味着无法继续获得这些价格实惠且高质量的材料,严重影响了它的造船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韩国造船业在稀土材料方面的依赖。中国控制着全球70%的稀土资源,而韩国造船业所需的永磁电机中约有70%来自中国。如果这一供应链断裂,韩华不仅是商船建造受一定的影响,连它涉及的国防产品也会遭遇困境。
虽然这次制裁看似只是针对韩华的5家美国子公司,但实际上,通过全球化的供应链,中国打击了韩华的核心业务,甚至影响到其母公司的整体运营。韩华试图通过迎合美国来换取市场利益,最终却低估了中国的反制决心和能力,也忘记了自己产业链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结果,这份“投名状”反而成了烫手山芋。
这场博弈中的赢家很少,但第一个倒下的,往往是那个最先冒头的“出头鸟”。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