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提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座谈会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等6位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就新形势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2月5日,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鹏出席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谈及在广东创业的经历时表示:“这里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优越的创业环境,让我对打造一家伟大的科技公司充满坚定的信心。”
广东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重要会议上总不乏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的身影。正如华为、比亚迪之于深圳,小鹏汽车之于广州,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的双向奔赴,是当下广东这片创业热土上最生动的故事之一。
2月24日,广东省非公有制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大会在东莞召开,为非公有制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产业向新图强,创新活力奔涌,这场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的“春之约”,让更多人看到产业跃升背后的民营企业新担当。
今年,广东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把目光投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较早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宣布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标志着广东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2024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14万亿元大省。截至2024年底,广东登记在册的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37.87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48%。
在这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战役中,“大块头”广东的民营经济“引擎声”愈发响亮。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GDP、60%左右的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影响世界的非公有制企业。既有华为、比亚迪等全球产业链主导者,也有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非公有制企业既能“顶天立地”,又以“铺天盖地”之势推动“世界工厂”向“智造高地”转身。
广州的希音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和柔性生产模式,整合珠三角服装产业集群,成为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军企业;深圳的比亚迪成为全世界知名的绿色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2024年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量超40万辆。佛山的美的集团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升级,2024年营收突破4000亿元。东莞是华为、OPPO、vivo等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品牌的生产基地,2024年第四季度,华为重新夺回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第一,OPPO通过智能化生产和全球化布局在滨海湾新区建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中心。
还有一组数据需要我们来关注:去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产自广东;超四成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手机,近两成的集成电路,都是“广东造”。广东非公有制企业正在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格局正加速改变,各地在创新驱动的竞争进入新阶段,非公有制企业是其中不可以小看的力量。DeepSeek、宇树科技等的出圈就是最好的说明,“杭州六小龙”无一不是民营科创企业。
这关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热带雨林”。广东已形成8个万亿级、3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借助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各产业链的非公有制企业有望通过“链主+生态”模式重构产业格局,以“龙头引领、中小微共生”的生态圈助力广东向着再造数个新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前进。
这关乎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非公有制企业贡献了广东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当前,广东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非公有制企业如同这条链上的“传动轴”,推进其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是广东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关乎构建新范式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在不少未来产业领域,广东非公有制企业已抢先布局。建设非公有制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能推动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更好地在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落子,催生更大的协同效应,让产业向“融”而兴,向“高”而攀。
这关乎区域协调打通内外循环战略支点。近年来,广东探索多种形式“双向飞地经济”模式,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单向输出资金、管理、项目等资源。人才和科创要素的顺畅流动,将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形成紧密衔接、互为支撑的产业分工,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民营经济的每一次跃升,都标注着广东经济的转型刻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号角吹响,民企的“争”,不仅是争订单、争市场,更是争创新的主动权、争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新程已启,唯有“争”上台阶,方能不负春天。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激烈浪潮中,广东非公有制企业持续上新、率先破局,致力于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热带雨林”,练好高质量发展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产业建设“脊梁”。
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王传福在发言中提及刀片电池技术。刀片电池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因结构类似刀片排列而得名。2020年初,这款电池“利剑出鞘”,通过结构创新提升了电池包的整体空间利用率和体积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重新定义了行业安全标准,实现了对日韩三元锂电池技术垄断的突围,也让中国在动力电池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除了刀片电池,第五代DM混动、e平台3.0EVO等诸多颠覆性技术,都在近些年为比亚迪筑起了“技术鱼池”。这个从深圳龙岗布吉街道毫不起眼的小作坊起家的广东非公有制企业,如今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销冠,助力中国登顶全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锚定未来场景需求,无人驾驶技术的多个“第一”也由广东非公有制企业创造。2024年,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两家无人驾驶企业从广州“驶向”纳斯达克,成为全世界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第一股和第二股。加上小鹏汽车等本土车企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深耕细作,广东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体系,更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
佛山氢能产业集群的崛起同样展现了广东非公有制企业抢占未来赛道的远见。早在2009年,“五金之都”佛山丹灶开始转型布局氢能产业。2018年起,仙湖氢谷展现出强大引力,百余家氢能企业和机构在丹灶落户。氢能科研、产业化和应用等项目快速集聚,带动南海氢能产业集群入围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队”。
从技术创新弯道超车到产业生态先行卡位,过去数年,广东非公有制企业以“向新力”重构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版图。这不仅是产业体系的系统性变革迭代,更是广东从制造大省向“创新策源地”转型的缩影。
众多企业成长、壮大,组成了“工业雨林”中的生态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非公有制企业“热带雨林”的逐渐繁茂,离不开政策的丰富滋养。
2023年,广东发布了“制造业当家22条”的“施工图”,全方面推进制造业强省各项工作开展。去年2月,广东召开非公有制企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动员部署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方向。
来自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一名科研人员评价道:“过去研发成果躺在实验室‘睡大觉’,现在制度创新打通了转化‘最后一公里’。”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评价道,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这是很重要的发展机遇。
广州黄埔,在市场资本驱动、政府政策推动下,本土企业粤芯半导体实现12英寸芯片量产,填补了广东本土集成电路制造的空白;东莞松山湖畔,继中国散裂中子源后,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正式开工,将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领域催生系列原创性突破,助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在深圳,优必选、逐际动力、越疆科技、智平方、星尘智能等人形机器人创新企业构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兴生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国内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超80万家,广东省高达15万家,深圳的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
低空经济领域,广东更显“敢饮头啖汤”的胆识。大疆占据全球80%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市场;亿航智能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斩获全球首张适航审定“三证”;小鹏汽车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计划在今年内启动全球发布及预售,并在明年第二季度开启交付。东莞拥有极飞科技等528家泛低空企业,在省内仅次于广深,在无人机生产、通用航空制造上配套成熟,在电子元器件、动力电池上形成先发优势,还布局有空天研究院、华科工研院等创新载体,将产学研合作贯穿低空经济发展各个环节。
未来产业的布局不止于陆地。珠海的云洲智能是一个由“80后”海归创立的团队,他们用自主导航系统和环境感知技术搭建的无人船队,既能执行千米级深水探测,又能化身智能救生员精准定位落水者。
不难看出,站在科技革命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交汇点,广东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广大非公有制企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广东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强力支撑。制造业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没有强大的、高水平发展的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就无从谈起。
单从广东省非公有制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大会的举办,就能看出东莞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全省的重要地位。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智造”,从传统产业转型到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民营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东莞,民营经济贡献率可以说占比超过一半,经营主体超170万户,约占全省的10%,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放眼全省,上市企业、国家高企和“专精特新”公司数在全国位居前列,筑牢广东经济的基本盘。据广东省科技厅统计,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7.7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528家,数量均列全国第一。其中,东莞上市企业、国家高企和“专精特新”公司数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东莞从星星点点的“三来一补”小工厂,到如今遍布全市的现代化企业。东莞非公有制企业以勇气和智慧,在市场的风雨洗礼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东莞松山湖的华为小镇,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携带全球最薄硅负极大容量电池登台;在深圳龙岗的比亚迪全球总部,每53秒便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在珠海格力的智能制造基地,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空调核心部件组装……这些场景勾勒出广东非公有制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跃迁图谱。
进入新的时期,从求量到求质,数字化转型也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不二法门。2024年,广东推动工业技改投资提高11.5%,制造业技改投资提高11.6%,带动超万家企业升级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转型则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佛山美的微波炉工厂引入5G+AI质检系统,其2秒分析出结果的效能带来质检效率跃升;台达电子曾拥有超5万名工人,如今在数字化的加持下,这一数字降为1万名,但公司的产值不降反增,为原来的2.5倍。这种转型不仅是工具迭代,更是思维革命:从“拼人力”到“拼算力”,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广东非公有制企业正以数字化重构产业链价值。
2024年,广东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额达5.8万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63.6%。广东AEO企业以占外贸公司数1.38%的比例,贡献了202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额43.9%的规模,其中,民营AEO企业进出口额为2万亿元,占比22.34%。这组数据背后,是粤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主动进击。
在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TCL电视生产线让“非洲制造”贴上广东标签;在全球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疆无人机成为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名片”;比亚迪泰国工厂年产能达15万辆,OPPO手机销量居全球市场前四,美的集团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超40%……广东民企正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用技术标准争夺国际话语权。
从珠江口的晨曦到粤北山地的暮色,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的脉搏始终与时代共振。当制造业当家的宣言响彻南粤,当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蓝图渐次铺展,1837万民营经济主体正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
回顾过去,广东的产业进化史,是一部不断突破天花板、重构竞争力的奋斗诗篇。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在这片沃土之上,每一家非公有制企业都是“产业雨林”中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生命体,每一场创新都可能是生态位的进化。而产业转型力量的汇聚,终将挺起“广东智造”的脊梁。